第九十章 北疆烽烟急-《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》
第(3/3)页
郭嘉不等反对声浪起来,立刻提高声调,语速加快,如同连珠炮般阐述理由:“唯有陛下御驾亲征,才能最快速度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资源,统一事权,避免各方掣肘!才能极大地凝聚前线将士的军心、鼓舞北疆乃至全国百姓的民心!才能以帝王之尊,亲自震慑那些首鼠两端、或许与胡虏暗通款曲的边郡豪强和周边势力!更重要的是,陛下亲临前线,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宣言——向天下,向四方胡虏,明确无误地表明陛下捍卫大魏疆土、保护大魏子民、不容侵犯之决死决心!此战,目标绝非仅仅击退来犯之敌,更要借此机会,打出我大魏的赫赫天威,彻底扭转自汉末以来中原王朝对草原部族的战略守势,让‘虽远必诛’不再是一句空话,而是悬在所有觊觎者头顶的利剑!唯其如此,方能一劳永逸,换取北疆长久安宁!”
这时,诸葛亮也稳步出列,他先是对郭嘉的提议表示认可,随即补充道,声音清晰而冷静:“郭司空所言战略,高瞻远瞩,乃老成谋国之见。陛下亲征,确可速定大局,凝聚国力,予敌最强震慑。然,陛下亲征,牵涉甚广。数十万大军远征之后勤补给,乃重中之重,粮草、军械、药材、民夫,需有得力重臣于后方统筹调度,确保源源不绝,万无一失。国内政务,亦需平稳运行,防范宵小,安抚地方,使陛下无后顾之忧。亮,不才,愿与荀彧太尉一同,留守邺城,总揽后方一切政务,协调各方,确保前线所需,绝不让陛下有物资匮乏、后方动荡之忧!”
刘湛的目光,如同鹰隼般,缓缓扫过殿下的群臣。他从激动请战、恨不得立刻提刀上马的夏侯惇,到冷静分析、洞察全局的郭嘉,再到沉稳可靠、愿担重担的诸葛亮,又从那些面露忧色却欲言又止的文臣,扫过那些摩拳擦掌、战意昂扬的武将……他看到了恐惧,看到了愤怒,看到了担忧,也看到了忠诚与勇气。他深吸一口气,那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北方带来的血腥味,胸膛中那股因云中惨状而燃起的怒火,与帝王的责任、开创盛世的理想,以及郭嘉所描绘的那“十年太平”的蓝图,交织在一起,最终凝聚成一股无可动摇的钢铁意志。
他缓缓地,却带着千钧之力,从龙椅上站起身。随着他的动作,整个泰始殿内瞬间安静下来,落针可闻,所有人的目光,无论怀着何种心思,都牢牢地聚焦在他身上,等待着他最终的决断。
“朕意已决!”刘湛的声音响起,不高,却带着帝王的威严、冰冷的杀意与不容置疑的决绝,清晰地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,“御驾亲征,北伐胡虏!扫荡群丑,以靖北疆!”
他目光如电,首先扫向武将班列,开始点名:“张辽、徐晃、马超随驾出征!周仓、于禁等,各率本部精锐,即刻开始集结,整备军械,等候开拔命令!”
紧接着,他看向文臣队列:“荀彧、诸葛亮,总揽后方一切政务,保障粮饷军械供应,稳定国内局势!郭嘉、贾诩,随军参赞军机,出谋划策!户部、工部、兵部,及所属各司衙,自即日起,一切以保障北伐为首要任务,全力运转,若有推诿拖延、办事不力者,无论官职高低,严惩不贷!”
最后,他向前迈出一步,右手猛地按在腰间的剑柄之上,那柄跟随他征战多年的宝剑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杀意,发出细微的嗡鸣。他的声音陡然拔高,如同龙吟九天,又如同利剑出鞘,寒光四射,直指人心:
“此战,非为一时一地之胜负,乃为雪我国耻,慰我冤魂,奠定北疆数十年之太平!朕,将亲率大魏锐士,让胡虏血债血偿!凡犯我大魏天威、害我大魏子民者,”他一字一顿,声震屋瓦,“虽远——必诛!!”
“臣等领旨!万岁!万岁!万万岁!!”山呼海啸般的应诺声,混合着武将们的昂扬战意与文臣们的凝重决心,如同积蓄已久的洪水,冲破了殿内那令人窒息的压抑,直冲云霄,仿佛连殿外的酷热与蝉鸣,都要被这股强大的意志所驱散。
第(3/3)页